热点事件科普 | “13岁男孩考试18分被父亲意外刺死,法院依法判决: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如何区分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罪。

2023-03-07

热点事件科普 | “13岁男孩考试18分被父亲意外刺死,法院依法判决: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如何区分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罪。

13岁男孩考试18分被父亲意外刺死 

/upload/picture/20230213/7f84cb2ac53eafbee5f9a3f024095691.png

       近期,四川绵阳发生了一则让人痛心的事件。13岁的儿子因体育考试只考了18分,父亲十分生气,随即拿出武士刀吓唬孩子,不料发生意外将孩子刺伤。后孩子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离开人世。

       法庭上,这名父亲表示,自己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我是最好的心办了一件最坏的事情”。

       最终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被告人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也就是说,即使是为了教育孩子,也不应使用暴力的形式,“棍棒之下出孝子”并不能成为父母实施家庭暴力的借口。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罪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罪这三种罪名在司法实践中的界限不是很明确,普通人很容易混淆。如何准确把握这三个罪名之间界限,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大难题。

故意杀人的行为人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杀人行为。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所采取的手段杀伤力大、针对的是对方的要害部位、使用的力量大。主观上具有剥夺被害人生命权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但因正当防卫等正当行为致他人死亡的,如果符合正当防卫行为的条件,不构成本罪。

故意伤害的行为人客观上,相对于故意杀人而言,行为人实施打击行为时所采取的手段、打击的部位、使用的力量等有所节制和保留,目的只损害对方身体健康,无意取其性命。主观上仅有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但具有预见可能性。

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客观上,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没有故意伤害对方的恶意。主观上因违反注意义务而具有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只有发生了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才构成本罪。


区分要点

       在具体的案件中,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主要是判断对于死亡结果的发生是故意,还是过失,是故意的则成立故意杀人,是过失的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两者虽然在主观上对死亡的结果都处于一种过失的状态,在客观上都造成了死亡的结果。但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人既没有杀人的故意,也没有伤害的故意,不管是造成死亡或伤害的结果,都是违背其意愿和出乎其意料的。所以两者区分的关键在于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有故意伤害的恶意,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持的是一种放任的态度,而过失致人死亡持的是因违反注意义务而没有预见到的态度。


法条链接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upload/picture/20230213/508f8a2846676ad33e1a687a4e92154d.gif


公众号

抖音

新浪微博